小米生态链终于下手家庭运动类器械了,但第一款“大件”,却是让很多人陌生的“走步机”。
去年,这款名为“WalkingPad”的走步机在小米有品众筹时,就卖出了台,超过了制造商金史密斯的预估——它们之前的预判是台左右。众筹后,这款产品放在了小米有品销售,今年4月正式进入了米家体系。目前总销量已经达到20万台。
在国内,家庭运动器械普及度最高的还是跑步机。小米如果要切入这块市场,最简单的做法是沿用当年小米空气净化器的打法,直接以小米品牌和性价比PK业内大牌。但这个赛道有些不同,也存在新的机会。据小米生态链产品经理梁晓英介绍,当他们做了用户调研后,发现用户最大的痛点之一,就是器械在家庭环境中显得过于”庞大“,不仅占地面积大,要适合奔跑必须的“专业化”结构也让它们很“笨重”。
WalkingPad前期的研发花了2年时间,它有一个专利,能够让跑步平台折叠起来,但这只是在实验室比较苛刻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如果要做跑步机,必须兼顾速度、稳定性,对机器的机械结构和自身重量都有更高的要求,因此很难兼顾“轻薄”和“折叠”的目标。
场景思路的转换在此时成了解决问题的法门。梁晓英和团队发现,如果把思路从机器本身转换到应用场景,也就将产品用途从“跑步”变为“走步”,也许问题会迎刃而解。
梁晓英对36氪表示,其实,国内普通用户对于激烈运动的兴趣没有那么高。“国内健身器械的渗透率不到3%,欧美都到30%以上了。”据他们调研,80%使用跑步机的人,实际上速度只有6公里/每小时。
换言之,绝大多数购买了跑步机的人,多数时候只是用来走走路。
另一方面,从医学的角度讲,出于对膝盖和关节的保护,对很多尤其是上年纪的人来说是不适合剧烈的跑步运动的,而快走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国内用户的使用习惯也有着很大的特殊性。据梁晓英介绍,随着超级猩猩、Keepland一类健身工作室兴起,越来越多的用户有了健身的意识,但是因为“”这样的工作时间,很多时候,他们不得不利用碎片化的时间锻炼,走步机正好适用于这样见缝插针的场景。
图片来自WalkingPad官方
当然,作为一个全新品类,小米在走步机上的布局也是相对谨慎。毕竟在很多运动达人看来,这是一款有些鸡肋的产品,运动强度不够,功能单一。
一般来说,小米只是作为投资人参与生态链企业,只有带“米家”品牌的产品,才会调拨内部团队全程跟随。走步机最初也是按照米家的标准制造,有小米内部产品经理负责,但上架时,首先是以生态链品牌的形式试水,这在小米数以千计的生态链产品中也是不常见的。
事实上,小米的品牌力还是帮助这款产品成功突围的关键。在家用健身器械上,20万算得上是一个很不错的成绩。年创立的小乔跑步机,用两年时间才卖过了25万台。
但以小米对爆品的要求来说,显然,跑步机的量还相差甚远。生态链的负责人刘德曾经说过:“没过万台,不及格。单品(年销售量)至少也得保证万台到0万台之间。”
刘德的“及格线”对于小米生态链的企业来说是难度很大的考验。小米已经把战略从手机单军作战调整成了“手机”+“AIot”的双引擎驱动,然而,最近两年,小米制造爆款的能力明显在减弱,除了扫地机器人外,似乎没有什么特别亮眼的案例。
生态链企业也在经历自己成长的烦恼。在有品商城,生态链企业的产品普遍比米家产品贵,自然竞争力也逊上一筹。生态链企业当然想要开拓自己的品牌线,但脱离了小米的羽翼,要自力更生也非易事。
以成立5年的华米来说,它在年财报显示,来自小米系的收入仍然占到营收的77.3%,刚刚在创业板上市的石头科技,现在来自小米的收入仍然占到50.17%。WalkingPad显然离一款爆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款产品的机会也许在于,如果能够成功地把用户群由原来的跑步机用户扩展到有健身意识的全人群,也许有希望成为刘德的“及格”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