晕动症是多年来伴随着VR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上世纪九十年代曾尝试商业化的任天堂VirtualBoy和世嘉VR也因为无法解决眩晕和恶心感而不幸夭折。此外据年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大约有25到45%的用户在使用VR时会产生眩晕感。
那么产生晕动症的原因具体是什么呢?可能的答案有很多,比如画面延迟、刷新率、闪烁、陀螺仪等。业界对此也持有多种不同看法,并且通过对软硬件的不断优化大大降低了VR的眩晕感,比如此前德国Fraunhofer机构曾展示了一款刷新率达Hz的高速微型VR显示屏,号称可有效缓解晕动症。
此外,还推出了多种用于缓解晕动症的软硬件外设,比如Reliefband曾推出一款利用电击原理治疗晕动症的智能手环,医疗公司Otolith曾研发一款利用白色噪音来刺激和干扰大脑平衡系统的穿戴式骨导传感器,还有MonekyMedia推出的BodyNav抗晕动症软件技术,原理是通过手势追踪来降低手柄不协调感引起的眩晕。同时也有一些有趣的控制器外设,比如3dRudder足部控制器、Cybershoes体感鞋、BrilliantSole6DoF体感鞋垫,以及Infinadeck、虚现科技、VirtuixOmni等公司推出的万向跑步机。
Virtuix万向跑步机
总之,现有VR的体验感与九十年代相比已经得到大幅优化,但是晕动症问题依然存在。据美国明尼苏达州大学人体运动学家ThomasStoffregen称,目前,大约有40%到70%的人在体验15分钟后就会产生晕动症状,而且对于部分应用来讲,几乎%都会感到眩晕。
同时从上述各种形态的方案来看,晕动症的解决方案仍然在探索中。目前更为主流的理论称晕动症是由感官冲突引起的。因为用户在VR中看到的通常并不会一直与身体感官相协调,不管是在平衡还是空间定位上。比如,当你在VR中体验过山车时,身体却是静止的,这会让你产生一种感官的冲突。
但部分人认为,感官冲突并不能解释每个人对晕动症会有不同敏感度的原因。如果每个产生晕动症的人也同时经历视觉前庭差异,那为什么不是每个人都会产生呕吐症状?女性在VR中为什么比男性更容易产生晕动症状?
ThomasStoffregen
于是在今年SIGGRAPH会议上,举办了这样一场以晕动症(cybersickness)为主题的研讨会,会上多位学者和专家分享了自己在晕动症病因上所做的相关研究,Stoffregen也是其中之一。
他表示:不管是在什么场景,与男性相比,女性更容易产生晕动症状。同时,与晕车等常见的晕动症相比,VR引起的症状与硬件和软件相关,而不是环境。我们需要不同的解决办法,来解决在VR中女性与男性之间对眩晕的敏感差异。
Stoffregen认为,女性在VR中更容易产生眩晕的原因可能与姿势不稳有关,并提出在没有获取有效维持稳定姿势的方法时,人类/动物会容易产生症状。他和团队通过一系列场景,发现晕动症与影响姿态稳定性的因素相关,因此推断二者之间存在合理的联系。同时,还提出姿态不稳定与动力相关疾病和非线性生理控制系统有关。
他用证据表明,如果有人在VR内容刚开始或者在乘船时刚刚登船就出现站不稳的情况,那么之后很可能也会产生眩晕感。因为环境改变后,会指示你改变身体移动和控制的方式,有些人能够很快适应改变,这是由体质决定的,有些人的身体会比其他人更协调。
不过,并不是所有研究人员都认同Stoffregen的论点,有人甚至通过自己实验中的数据展示了姿态不稳与晕动症之间不存在联系。
另一方面,威斯康星大学的心理学者BasRokers认为男女对晕动症敏感度不同可能与VR头显的佩戴舒适感有关,因为尽管市面上支持IPD调节的VR头显可以适合大部分瞳距,但并不意味着每个人佩戴时都会感觉舒适。此外,3D视觉线索冲突也可能造成晕动症,不同的人对于3D视觉线索的敏感度不同,而且有些人会通过抑制头部活动来对晕动症进行自我调节。
Rokers表示:VR头显的默认瞳距范围比平均水平要高一些,因此适合平均男性同居水平,但是对于女性来讲,却并没有那么适合。同时,研究表明当VR头显的瞳距超出用户瞳距越多,用户更容易感受到不适。
他还发现,约有90%的女性瞳距要小于VR头显的默认瞳距范围,而有27%女性的瞳距甚至并不适合VR头显。相比之下,只有5%的男性瞳距低于VR头显所能提供的范围。
也就是说,为每个人专门配置合适的瞳距,很可能将有助于降低VR晕动症的产生。
除了上述论点,还有人认为视觉系统与神经系统的其他部分有明显的联系,比如昼夜节律、兴奋和平衡,甚至还能引起晕动症。此外,认为晕动症的产生与人类进化有关,眩晕和呕吐其实是人体在排斥容易诱导幻觉的毒素。
总之,关于晕动症病因的争论,似乎依然在继续。不过大家都认同,VR如果想要突破游戏和娱乐市场,在工作培训、疼痛疗养等更多场景普及,晕动症将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难题。本文系青亭网翻译自:insidesci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