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医院治疗皮肤病 https://m-mip.39.net/pf/mipso_6084110.html如果不是亲眼看到网上那些评论,你可能永远不知道人心可以这么恶*。
前段时间有位盲人博主
盲探-小龙蛋,分享了一些他日常生活的遭遇,诸如盲道不好走、电梯没有语音提示等等不便。他希望公共设施能更方便残障人士出行。
▲电梯里没有语音提示,按键上也没有盲文。
就是这样一条简单的日常生活记录,却引来了不少刻薄评论:
还有人发出灵*拷问:你一个盲人,出门干什么?
所有这些恶*的言论里,最让人气愤的还是这一条:
认同“优胜劣汰”说法的,无非默认自己是优胜者,而残疾人是劣质的,应该被淘汰的。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就拿前面提到的那位盲人博主来说,他是深圳市信息无障碍研究会的一名讲师,经常到各个互联网公司去做无障碍培训。
其中一位视障编程师周富贵独立开发了一款视障综合辅助APP,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和他一样存在视力障碍的人。
残疾≠残废
人们似乎总觉得“残疾了”就等于“人废了”,这只能说明,我们对于残障人士的真实生活,实在太缺乏了解了。
残障人士可以玩游戏,可以出门,也可以自己拍视频……只要公共设施与科技公司在设计之初考虑得足够充分,他们完全可以生活得跟平常人没有什么区别。
身边很多同事和客户用自己的切实行动证明了这点,他们不光可以自食其力,甚至在有些方面还能超过健全人。
我们的康复主管周海去年参加江西新长征再出发的主题活动,成功挑战十公里毅行路,这周末他还准备参加横店马拉松。
我们的假肢技师杨婵,因为自身的原因选择成为一名假肢技师,多次出国学习,只会更好的服务每一名伤残朋友。
我们的健康大使李茂大,多次打破全国残运会田径记录,用自己的行动帮助残友走出心理阴影,找回自信。
我们的一位90后客户,一岁截肢到如今自营两家茶庄,实现家庭事业双丰收。
类似的故事在社会上还有很多很多,所以残疾真的不等于残废。认知残疾才是最可怕的,一个人的认知出现了问题就会像上面评论区里面的人一样,他们不仅意识不到说这些话是对别人的伤害,更不知道他们也可能成为其中的一份子。
善待残障人士=善待我们自己
盲探-小龙蛋”做短视频推动无障碍事业进程,无知的网络喷手却无所事事在网上找存在感。
网上有一篇《中国有八千多万残疾人,但我在街上总也见不到他们》的文章是想让我们健全人对待残疾群体“不要总是带着高高在上的怜悯眼光,多一份尊重和理解”。
社交网络的飞速发展本应该是带去正能量给予残友温暖和鼓励的,但这些无脑和不负责任的评论彻底让残友们伤了心。
其实那些评论区的人未免有些盲目乐观了,他们坚信自己永远健步如飞、耳聪目明。他们可能会想“我不是残疾,我的家人朋友里也没有残疾人”,就觉得事不关己了。但事实情况先天性残疾只是一部分,后天致残的案例比比皆是:
一场车祸、一次机床操作失误、一场疾病,甚至不需要任何意外,仅仅因为年老体衰,视力下降,腿脚不便,只需要来一次骨折,都能让他们明白:
今天你嗤之以鼻的无障碍通道,明天就可能变成赖以生存的条件。
再退一万步讲,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有障碍的时候,比如提着沉重的行李却发现地铁没有下行电梯,一个人推着孩子的婴儿车却发现前面全是楼梯……
无障碍设施设计得更合理难道不是为我们每个人都提供了方便吗?今天你对他人的困难无动于衷,只是因为麻烦还没找上你罢了!
20世纪的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曾被学生问过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是人类文明的起点?”
她说,人类文明的起点,不是使用器物,发现火种,而是第一根愈合的人类股骨。
“因为在动物世界,如果有成员断了股骨,就无法捕食,还会被其他野兽猎杀。
而一段愈合的人类股骨,则表明有人将受伤的人带到了安全的地方,并且花长时间照顾他,直到慢慢康复。
在困难中帮助别人,才是文明的起点。”
如果说我们这个社会需要某种优胜劣汰机制,那也应该是淘汰那些恶*、冷血、毫无同理心的言论,而留下那些宽容、温暖、懂得换位思考的言论。
一切为伤残人士着想
一生为伤残人士服务
为伤残人士创造高品质生活
杭州众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