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期间,有次全省举办“神风杯”营销策划大赛,要求6人为一组。队伍组建后,组长要求1周内每人交出一份专题策划报告,下周一集中进行头脑风暴,选出最优方案。
组员们普遍很努力,常常泡在图书馆、自习室整理报告,但是有个同学却和大家不同,接到任务后仍然每天玩游戏,直到周末的晚上,他才手忙脚乱的通宵对着电脑完成报告。
我虽然没有同学这种经历,但也有着很多类似的问题:
★办了很多次健身卡,却给自己找各种借口不去锻炼
★给自己限定只看一集电视剧,但看起来就收不住
★想要早起,闹钟定到6点却赖床到7点多才起床
对于这些问题,我一直以为是自己意志力不够,直到我遇见《动机心理学》才恍然大悟,原来是“快乐无意识”系统在发挥作用。
“快乐无意识”不像情绪一样偶尔发生,它是一种生命中常在的力量,就像人渴了要喝水一样,是一种本能,它总是力图让自己得到满足,成瘾、拖延、懒惰都是它的杰作。
本书作者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曼·格尔佩林(RomanGelperin),她被《美国心理学家》杂志誉为“下一个认知心理学领导者”,作者在书中通过深入分析快乐无意识的心理本质、快乐无意识和意志力的关系,最终得出一套实用的心理武器,能够有效抑制快乐无意识带来的有害行为,促进有益行为。
“快乐无意识”让我们自动做出逃避痛苦、追求快乐的行为
第一:什么是“快乐原则”?
人类动机的心理本质,也是其他一切心理功能的基础就是逃避痛苦、寻求快乐。
1)逃避痛苦
一个人走路时突然腿疼,这时候不论疼痛的原因是什么,都会促使他停下脚步,疼痛越剧烈,停下的动机就越大。
不仅是生理性疼痛,心理的不舒服和精神的不愉悦都会促成这样的动机。比如我同学,周一必须交报告让他感到焦虑,为了逃避焦虑,因此不得不在周末晚上通宵完成。
拿破仑说,承受痛苦,比死亡更需要勇气。没有人喜欢痛苦,我们总是发自内心的想要远离它,甚至大多数人一生追求的目标就是远离贫穷、疾病、孤独这些痛苦。
“企图减少不悦或疼痛的心理需要”就是人类动机中最重要的心理机制,认识到这个心理机制也只是了解了动机的一半真相,人类除了有减少痛苦的需求外,还渴望得到快乐。
2)寻求快乐
当一个人无所事事的待在宿舍感到无聊,假设这时候他有两个选择,一个是继续无所事事的待着,另一个是接受同学邀请一起去参加校际联谊party,他一定会选择后者。
但人的心理不仅仅是简单的得到快乐,他还想要把自己带去更快乐的地方。
读书时,菲利普·科特勒(PhilipKotler)被誉为营销圣经的《营销管理》或许会给你带来一定的快感,但这时给你一本猫腻的《庆余年》最新章节,你就会选择先读后者。
心理大师弗洛伊德(SigmundFreud)将这种逃避痛苦、追求快乐的心理动机称为“快乐原则”,他认为快乐原则无处不在,它在各种情况下都主导着人类的行为和思考。
第二:“快乐无意识”是“快乐原则”引发的自动行为
作者在书中表示,尽管增加快感和减少不悦的需求如此普遍,但人类对它大多是无意识的,这种无意识做出行为的心理机制就被称为“快乐无意识”。
★走路时腿疼,我们就会做出停下来的行动
★夏天被蚊虫叮咬,我们就会做出挠痒、涂清凉油等止痒的行为
★看到桌子上的奶油蛋糕,我们就会开心的去吃
做出这些行为时我们并不会去刻意的思维,它们都是潜意识的直接反应。简单来说,就是无需思考、自动自发的本能。
“快乐无意识”在与“意志力”的竞争中是常胜将*
第一,意志力可以抑制“快乐无意识”,但经常失败
“快乐无意识”是影响我们动机的本质因素,当它驱使我们做一些有害行为时,比如成瘾、拖延、懒惰,难道我们也只能像海草一样任风摆布吗?
“当然不行”,很多自诩意志力坚强的人会跳出来说,“我可以用意志力战胜它们”。
确实如此,我们的意志力经常在和快乐无意识做激烈的竞争,意志力会抑制快乐无意识发挥作用。但遗憾的是,竞争中意志力往往靠不住,它常常会被击败。
近两年有一款戒烟APP,后台数据显示,能戒烟超过30天的人,不到试图戒烟总人数的2%。刚开始注册戒烟的人数为52万,一个月后,坚持下来的只剩下8千左右。
我们很难用意志力把注意力集中在无法获得快乐和减少痛苦的事情上,比如让一个柔弱的女作家去祖国边境带枪缉*。即便她觉得这个事很重要,她的注意力也很难保持长久。
第二,意志力无法超越“快乐无意识”的动机原理
我们是否会从一项活动转到另一项活动,取决于新活动的开始阶段、活动本身及结果3个部分能给他带来的快乐总量是否比之前活动的多。
意志力确实有一定的引导注意力的作用,但微乎其微,因此在上图中并没有设置它的位置。认为只依靠意志力就能持续战胜“快乐无意识”仅仅是一种错觉。
★信徒会压抑基于快乐无意识的冲动,不是出于意志力,而是出于一种对结果的特殊焦虑:恐惧上帝。
★有人持续锻炼身体,不是出于意志力,而是锻炼带来的愉悦和预期的快乐结果超过了肌肉酸痛的不悦。
没有人能生活在“快乐无意识”的力量之外,所谓意志力坚强的人也只是看起来像是依靠意志力克服了快乐无意识的驱动,事实却不是如此,顺利开展新活动是因为它所得到的快乐总量大于旧活动。
再回到前面的问题,既然快乐无意识是我们的本质动机,而意志力也拿它没办法,那么面对成瘾、拖延、懒惰这些有害行为时我们该怎么办呢?
三种心理武器解决“快乐无意识”驱动的有害行为
如上文所说,“快乐无意识”会自动驱使我们做一些有害行为,比如成瘾、拖延、懒惰等,如果想要改变它们,意志力是靠不住的,这时候我们可以用三个心理武器来实施有效改变,这三把武器分别是“控制环境”、“运用想象”、“分配注意力”。
武器一:控制我们的环境
当“快乐无意识”驱动我们开始一项活动时,我们就可以通过改变环境来改变这项活动的动机。
作者认为,改变行为最有力的方法就是改变环境,在书中作者通过环境对不良动机的削弱以及对有益动机的增强分别进行了阐述。
第一,通过改变环境削弱不良行为的动机
一项活动由开始阶段、活动本身及结果3个部分组成。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会重复各种不良行为是因为这种行为在开始阶段的准备过程太容易。
比如,电子游戏成瘾的人,很大原因是因为游戏非常容易上手,他根本不需要花费什么力气就能开始玩。
这时候我们改变一下环境,比如把游戏机放在离家5公里以外的保险柜里,他想玩的话就要走好长一段路才能拿到,他就很有可能放弃了。即便真的每次都跑这么远拿回来玩,他玩的次数也会比之前大大减少。
慢慢的,他玩游戏的冲动就会减弱甚至消失。
与之相应,和詹姆斯·克利尔(JamesClear)在《掌控习惯》一书中提的改变坏习惯第三原则一样,那就是“让坏习惯难以施行”,不断提高执行难度,让坏习惯难以开始,直到坏习惯令你心灰意懒。
当我们受“快乐无意识”驱动引发成瘾、拖延、懒惰时,就去改变环境,提高执行活动的门槛,让它开始前的准备工作非常困难,慢慢的我们就会放弃去执行这项活动。
第二,通过改变环境增强有益行为的动机
1)给行动提供最容易执行的环境
精力是非常宝贵的,人类的天性就是遵循“最省力法则”,仔细省察后你会发现,占据你生活大部分时间的行为,它们都是简单易行的,比如玩手机、看电视、吃零食等。
当你想要提高执行一件有益行为的动机时,比如锻炼身体、读书、写作等,可以通过改变环境,让这些活动的开始阶段变得非常简单,毫不费力,就能使执行的动力提升。
★比如买个跑步机放在家里插上电源,随时可以跑。
★把书桌清理干净,并摆好自己要读的书,随时可以读。
★把好用的笔和干净纸摆在书桌上,想写的时候就能随时写。
做好这些事,我们就能绕过痛苦的感受,轻松进入想做的活动,就像是想打猎时上膛的枪已备好,而不用再去费好大劲找枪、找子弹,因而大幅提高了积极性和动机。
2)给有益行为设置“环境场”
“环境场”自带能量,可以影响“快乐无意识”,当我们想要开展有益行为时,比如读书、锻炼等,不妨设置相应的环境场,让它给我们提供强大的动力。
因为“场”的不同,在有些地方你就会努力工作,而另一些地方却会懈怠;在一些地方你会滔滔不绝,而另一些地方却会沉默不语,这就是“环境场”的力量。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JonathanHaidt)在《象与骑象人》一书中提出了一个有趣的比喻,他认为:
人的情感就像一头大象,而理智就像一个骑象人。骑象人骑在大象背上,手里握着缰绳,好像在指挥大象。实际上,和大象相比,他的力量微不足道。一旦和大象发生冲突,那他通常是拗不过大象的。
心理学博士陈海贤在《了不起的我,自我发展心理学》一书中说,感性的大象对“场”很敏感,它总是比理智先感受到“场”所暗示的行为线索,并照着这个行为线索行事。
因此,培养“环境场”实质上就是借用了大象的强大力量,增强有益行为的动机。那么怎样培养“有益环境场”呢?
很简单,在某个固定空间不断重复某种行为,这样就能形成特有的环境场。
比如,我要把书房培养成学习环境场,只需要每次进入书房只做跟学习有关的事就可以了,注意不要在这里吃东西或者看电影,行为越纯粹、越持久,环境场的力量就越强大。
另外,学会设置“行为线索”可以增强环境场的能量。
行为线索就是能够给予你暗示作用的物品,它暗示着你在某个空间就要做某件事。比如,在寺庙,佛珠、木鱼、传经筒、雕刻的经文、钟声等,这些在我们进入寺庙时就暗示我们,这是庄严神圣的场所,到这里要发恭敬心,虔心拜佛。
同样的,在学习环境场可以设置类似的行为线索。比如在书房摆放书籍、杂志、激励自己的标语、名人海报、名言等。
环境是影响行为的重要的力量,学会控制环境,就掌握了改变行为的武器。既可以抑制“快乐无意识”所驱动的有害行为的动机,也可以激发出有益行为更强的动力。
武器二:运用想象的力量
作者在书中说,想象的方法具有特殊的心理学意义,这个方法极为关键。
有时候我们对一件事没有动机,比如去跑步机上跑步,明明知道对自己身体好处很多,可就是坐着不愿意站起来,怎么办呢?这时候可以试试想象的力量。
秘诀是这样的,以第一人称出发,尽量具体的想象自己从沙发上站起来慢慢走到跑步机上的过程,想象着移动自己的手臂、腿、身体等,一般需要1-2秒完成。
这个时候奇迹发生了,你会惊讶的发现自己居然真的站了起来,不知不觉的完成了这些动作,毫不费力。
其实,执行前想象具体行动,是连接身体和意识的标准做法。在执行行动前运用想象武器,可以给自己提供动力,在行动时不会体验到任何不舒服的感觉。
武器三:分配注意力
快乐无意识很容易取悦,当我们感到一些快乐时,大脑很大程度上就会感到满足。
比如,闻到喜欢的气味,观赏美景,听音乐,吃美食,读有趣的小说,和朋友逛街等都会让我们感到快乐和满足。
因此,我们能够用一小部分注意力来获得快乐,那么剩余的注意力就可以来完成我们想做的事。这就是“分配注意力”法则。
听音乐的时候做做家务,喝咖啡时写篇文章,嚼口香糖时看本书。在体验快乐的同时,可以让感觉不悦的事也变得更容易接受。
结语
“快乐无意识”是人类最基本的心理机制,它常常驱使我们变得成瘾、拖延、懒惰,就连意志力也要臣服于它。
在我看来,格尔佩林的这本《动机心理学》是一本非常实用的工具书,作者不但深入剖析了“快乐无意识”的心理原理,提出15种有效的应对工具,并且结合这些工具给出了5个具体的案例解决方案。
这5个具体案例分别是“快乐的终结拖延症”、“活力满满去健身”、“愉快地戒烟”、“轻松戒掉电子游戏”、“用愉快的事代替嗜睡”。
这些案例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相信每一个认真生活的你,都不想错过它,愿你学会这些方法,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