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可口可乐宣布:已获得运动饮料制造商BodyArmor的全部股权。据悉,这是可口可乐继年来以折扣价收购BodyArmor15%的股份后的完全收购。本次用56亿美元现金拿下余下股份,或欲铆足马力加强与百事可乐在运动饮料领域的抗衡。
与此同时,元气森林也在外星人后不久迅速推出第二个功能饮料品牌——大魔王。甚至连经典国产运动饮料健力宝也打破往日沉寂,携手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推出了新一代“东方魔水”超得能……不得不承认,如此频繁的市场动作都在昭示着,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饮料大佬都在强势占领能量饮料市场。
然而细想之下又会发现端倪:为什么市场动作如此之大,身边日常消费能量饮料的人却很少见?为什么一提起“能量饮料”,消费者的印象大多都还停留在“红牛”?到底是能量饮料市场不够大,还是产品并不够创新?未来能量饮料的发展前景又将如何?
中美两国能量饮料市场均始于红牛,为什么中国市场成长速度远低于美国?
能量饮料的发展可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年葡萄适(Lucozade)作为第一代能量饮料于英国出现。年红牛诞生于泰国,前后分别于年进入中国市场,年进入美国市场,自此各种能量饮料陆续问世。
图片来源:Pinterest
从开拓时间上看,中国甚至比美国还早两年,但行业成长上的爆发力和增长速度却远逊于美国。为何在美国市场已然完成巨头新轮并购之时,中国市场却才开始准备持续扩容?原因有三方面:
(1)消费环境。20世纪末21世纪初,美国的城市化率已达较高水平,城市居民生活节奏较快,对“能量补充”的需求较大;而当时的中国才刚刚步入全面市场经济时代,城市化水平较低。
(2)消费能力。20世纪末,在新科技和互联网拉动下,美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年已达到美元(同期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元),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意愿均处高位,对饮料,特别是非必需类能量饮料的需求开始上升。
(3)品类选择。在“两乐”等巨头的长期培育下,美国软饮行业更为成熟。20世纪90年代末正处于碳酸饮料盛极而衰、果汁销量亦难以增长开始出现下滑、软饮消费多元化需求极为强烈的阶段,而此时的能量饮料便成为众多公司转型和谋求新增长的出路,大量的企业一拥而上,仅在短短几年内就完成了消费者教育、做大品类;而当时中国软饮市场大量品类都处于导入和成长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企业切入软饮赛道的选择十分多样。
美国的能量饮料市场是怎么发展起来的?
那么,在欣欣向荣的美国市场中,能量饮料又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呢?
首先,在个性化、健康化的消费大趋势下,碳酸饮料式微,能量饮料迎来风口。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以可乐为代表的传统碳酸饮料销售量就在美国加速增长,并在90年代初跃升为第一大饮料品类。但盛极必衰,年碳酸饮料消费量见顶后其疲态开始显现,甚至在年后总消费量出现连续下滑。市场式微的背后,是消费需求的改变逐渐成为那只“看不见的手”:
(1)个性化诉求提升,可替代品层出不穷。自年代起,随着美国城镇化率水平及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不断攀升,消费者对于消费品个性化的属性追求也日益提升,推动品类多元化发展——风味瓶装水、各项功能饮料、RTD咖啡以及茶饮等新品类被广泛研发,填补了以往的市场空缺,受到消费者热烈追捧。
(2)消费水平提升带动居民健康意识增强。据美国健身产品评审委员会的调查,仅在年到年的十年时间内,美国借助跑步机锻炼的人数就从余万激增至万,“山姆大叔”们对身体健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