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正上演绝地反弹的精彩戏码。
截至年12月,中国制造业PMI连续10个月处于临界点以上。满负荷运转的工厂将产品装满了集装箱,向全世界输送着人们亟需的口罩、手机、平板、空调、自行车、跑步机……
在浩浩荡荡的中国制造业洪流中,武汉是一朵奇葩:按照制造业增加值,在由沿海城市“屠榜”的全国十强中,武汉是唯一的中部城市,是中国坚实的制造业腰板。
如今,汽车、芯片、面板、乃至火箭皆有“武汉造”,而百年来武汉就一直是中国制造业版图上的重镇。它既是近代工业的发源地,也是三线军工时期的功臣,更是当代制造业的高地,始终代表着同时代最前沿的制造业水平。
历经百年发展,不断汰旧换新、腾笼换鸟,今天的武汉是中国工业旧址数量最多、层次最丰富、价值最高的城市之一。保护和唤醒这些旧址,其意义不止于传承武汉精神、擦亮“武汉造”招牌,更是记录中国制造业由弱而强、由跟随到领先的时代脉动。
汉阳铁厂老照片
然而,保护是原封不动任其倾倒剥落?还是建成博物馆束之高阁?深谙“最佳的保护是利用”之理,武汉正在输出工业遗存保护的武汉式解决方案。
光荣与梦想,“武汉造”的铁血往事
在互联网等新经济汹涌向前的大潮前,武汉作为中国大陆腹地上的工业重镇,一度咽下了“中部塌陷”的憋屈和无奈。
但如今,曾遭到贬损和轻视的制造业正回归应有的价值坐标,也让我们重新看见武汉雄厚的制造业底色——它其实一直闪亮、从未褪色。
年12月3日,五星红旗首次在月面成功展开,这面特殊的五星红旗出自武汉纺织大学;而嫦娥5号成功钻取月壤,则离不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行星科学研究所的工作,该所团队承担了模拟月壤和采样点地质地貌地图绘制的攻关。令人瞩目的是,武汉还拥有我国首个国家级商业航天产业基地,是商业航天的一极。
不只是星辰大海,武汉在民用工业中更有华丽的存在感。数据显示,年湖北生产了万辆汽车,是全国汽车产量的8.8%位属第四,武汉则被称为“车都”;武汉长江存储是中国唯一一座3DNANDFlash芯片工厂,“芯屏端网”产业链正成为武汉经济的新发动机;而小米等年轻势力则为武汉带来了不一样的活力。
一线贯通,两江交汇,三镇雄峙,九省通衢,占据独特的地理位置,“敢为天下先”一直是武汉的精神。从内陆开埠、武昌起义、北伐战争、国共合作到抗日救国、解放中原,武汉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许多关键时刻都扮演过重要角色。而在制造领域,“驾呼津门,直逼沪上”,武汉更曾铸就铁血华章,是我国民族工业的重要发祥地。
把时针拨到多年前的武汉。
年,晚清名臣张之洞主持,中国第一家近代钢铁企业、亚洲第一座近代化大铁厂“汉阳铁厂”动工兴建,从此中国钢铁工业蹒跚起步,被西方视为中国工业文明觉醒的标志。
汉阳铁厂老照片
年,汉阳兵工厂建成,这是中国第一家规模最大的近代专业兵工厂,其生产的“汉阳造”从辛亥革命到抗美援朝一直在战场上发挥作用,是中国战争史的传奇神话。
其后,众多“第一”、“最早”在武汉诞生。“现在汉阳已有中国大之铁厂,而汉口亦有多数新式工业,武昌则有大纱厂,而此外汉口更为中国中部、西部之贸易中心,又为中国茶之大市场”,孙中山其撰著的《建国方略》中论述了武汉的工业成就。
半个世纪后,新中国在武汉兴建了第一个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武钢,武汉重型机床厂、武汉锅炉厂、武昌造船厂等一批“武字头”大型国有企业更是擦亮了这座城市重工业的底色,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立下汗马功劳。
而到年,武汉工业早已与高科技紧密集合,以武汉光谷的光电子产业为例,其规模超过亿元,光纤光缆生产国内市场占有率66%,规模全球第一;“芯屏端网”产业链规模和影响力位列全国头部。
从钢铁到汽车,从汽车到光纤,从光纤到芯片,武汉制造业历经坎坷和辉煌,一座座工厂不仅是武汉的荣耀,更见证了整个国家工业化的起步和腾飞、转型和升级。
再为人先,武汉唤醒工业旧址
如今,武汉力压长沙,继续领跑中部崛起。
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全国综合交通枢纽、重要科教城、GDP万亿俱乐部成员,武汉的消费能力、企业落地都在毫无悬念的恢复元气。
在快节奏的日常生活下,在加速迭代的工业浪潮里,那些曾做出巨大贡献、承载几代人青春的老厂,却也日渐成为锈迹斑斑的工业旧址,逐渐失去其光彩和价值。
对武汉来说,如何对待工业遗存,是一件尤其棘手的事情。
一方面,在全国范围内看,武汉工业旧址存量大、年代久、种类多、价值高;一方面,武汉城市更新飞速进行,工业旧址极易遭到粗暴变卖一拆了之,丧失其宝贵价值。把老工厂扫进“历史的垃圾堆”?还是在保护和利用中寻求平衡?
摸家底、出政策、做案例,武汉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业旧址解决方案。
年,武汉首次对全市工业遗存展开了系统清查。这次摸底发现,从年到年,活跃在武汉的工业企业有家。其中,大部分解放前的工业遗存拆毁严重,家仅存27处;解放后的家企业也仅存67处,72%已经灭失;武汉仅余95处工业遗存有实物可寻。面对工业遗存的消亡,时任武汉市市长的唐良智连叹可惜,明确“武汉工业遗产家底虽丰,但保护形势严峻,亟待抢救”。
年,武汉在95处工业遗产中遴选出29处作为武汉市推荐工业遗产名单,分三级进行保护:其中一级工业遗产共15处,全部是国家、省、市三级文保单位;其余工业遗存项目则被列为二、三级工业遗产。
与此同时,在国内外,近10年间工业旧址的改造再利用也广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