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如果你不相信爱情,可能会陷入孤独和空虚;但如果一直拿爱情当神话,就会在关系中丧失自我。
网传福建26岁网红丈夫因感染新冠不幸离世,22岁妻子悲痛不已,在丈夫头七选择殉情,从27层高楼一跃而下,追随丈夫而去。留下年迈的老人和只有一岁多的年幼孩子。
对此事件,网友们纷纷发表了自己看法:
“殉情的时候,是一个人最美的时刻。”
“我又开始相信爱情了。”
“如果你的人生,总是一帆风顺,那该多无聊啊!”
“有情人终成眷属,无情人把孩子和父母扔下,不负责任。”
“新冠造成了多少人间悲剧!但愿疫情早日结束!”
……
逝者为大,对此不再过多地去评价。但这件事本身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反思。
在古汉语中,「殉」是指奴隶主让奴隶陪葬的行为(「殉,用人送死也」)。后来,「殉」引申为,为维护某种事物或追求某种理想而牺牲自己的生命,比如殉道、殉国、殉职,都有这层意思;殉情,特指为爱情而死的行为。
可要知道“成熟的爱,是在保存人的完整和个体性的情况下的结合……在爱中,两个人既成为一体,又各自保持独立。”(人本主义哲学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学家艾瑞克·弗洛姆《爱的艺术》)
死亡看似解脱,但它才是一切幸福、快乐和美好的毁灭,它是人间大不幸!因为人生不止爱情,还有亲情、友情和责任。
所有人都是在十分痛苦的告别中长大成熟的,也是在万分痛苦中变得清醒和坚强的。
同样遭受了丈夫的突然离世,可她的做法却值得我们每个人认真学习。
她被《时代》杂志评为全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女性之一,根据年福布斯全球亿万富豪榜,她以16亿元当选位,同年,她以亿元财富位列《胡润全球白手起家女富豪榜》第45位。
她就是硅谷前“脸书第一夫人”的谢丽尔·桑德伯格(SherylSandberg)。
在人们眼中,谢丽尔是一位事业有成,家庭幸福的成功女性。她有两个非常可爱的孩子,和丈夫大卫·桑德伯格的婚姻堪称完美。
对于自己的成功,谢丽尔在很多公开场合这样感谢过自己的丈夫:“自己的成就离不开大卫·桑德伯格的支持,因为他不像一些传统男性一样,觉得女性就应该待在家里操持家务,反而他非常支持我拼搏事业,而他自己为了家庭,他放弃稳定的工作跑去硅谷创业,创业之余的时间都花在家庭上,甚至连给孩子换尿布都是他教会我的。”
然而,年的一天,当全家在墨西哥度假时,她的丈夫大卫从健身房的跑步机上摔下,突发冠心病而不幸身亡。
这个突如其来的晴天霹雳让谢丽尔陷入了极度的悲伤和孤独,她觉得自己再也不会快乐起来了。在一次的亲子活动中,朋友正和她讨论,下半场人生的planB时,她忍不住嚎啕大哭:“我只想要大卫回来。”
她没有像开篇说的那个年轻姑娘那样选择殉情或一蹶不振,而是顽强艰难地活了下来,并在家人和亲友们的陪伴、帮助与鼓励下,不仅从创伤中慢慢复原走了出来,还于年3月宣布订婚。当时,46岁的汤姆·博恩瑟(现任老公)向50岁的谢丽尔求婚,并在婚后,两人共同抚育5个孩子。
可见,面临生死离别,尽管痛苦难忍无法自拔,但只要放下执念选择活下来,就有可能重见光明,重获幸福。
阿尔贝·加缪在《西西弗斯的神话》中说:“重要的不是治愈,而是带着病痛活下去。”
我们改变不了已经发生的有些事情,但可以改变自己对这些事情的态度,并做出正确选择。因此,当你的人生面临至暗时刻时,建议考虑先做以下四点:
1.珍惜生命!有心理疾病就要去看心理医生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当一个人“看轻生命”的时候,这个人就已经产生了抑郁症的征兆。多数殉情并不是理智的判断,而是绝望之中的冲动选择。
走到“殉情”这一步,肯定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点点被现实击垮了心理的防线。因此,可能根本意识不到自己有抑郁症,更想不到来日方长的道理。
有网友透露:跳楼轻生的那位女子患有抑郁症或产后抑郁症。所以殉情是次要因素,抑郁症才是自杀关键。
这个时候就需要寻求帮助,去找专业的心理医生。谢丽尔也是在她的好友,沃顿商学院知名心理学家亚当·格兰特专业指导和帮助下,才得以慢慢走出痛苦困境的。
积极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通过研究发现,三种错误的认知因素会阻碍一个人从悲伤中走出来。具体如下:
1)个人化:认为坏事发生都是自己的错,把错误都归咎在自己身上。
2)普遍性:认为不幸事件会影响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3)持久性:认为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会始终存在。
不过罗伯特·戴博德认为“心理咨询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咨询师和来访者双方都得出于自愿,只有当咨询者为了自己,发自内心渴望从咨询中获得帮助,双方才能真正合作,心理咨询才会有效。”(《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据说,那些曾经选择殉情而活下来的人,后来全都后悔了!
所以,当遇到天大的事儿,要冷静,从长计议,不要冲动而为。另外,还要去看心理医生。
在此,我也想呼吁:看心理医生再稀松平常不过了,不要在意身边人如何看待自己。在发达国家,看心理咨询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不少人都有自己的心理医生。所以,无论是身体疾病,还是心理疾病,感觉不舒服或异常了就要去看医生。否则,拖久了一定会出大问题!
2.培养复原力
当坠入深水时,我们通常会奋力游向水面以求重新呼吸。同样,当掉入痛苦的深海时,我们也要拼命挣扎以求挺过至暗时刻,而这需要靠复原力。
复原力是我们面对悲痛时的反应速度和强度,如同心理上的免疫系统,在我们遭遇不幸时,帮助我们提高对痛苦的抵抗力和承受力。
复原力就像肌肉一样,是可以通过练习得到增强的。具体方法包括:自我同情,敢于表达和书写日记。
1)自我同情
自我同情就是把你给别人的那份善意反过来给予自己,带着关心和理解去处理自己的错误,而不是一味地指责和负疚。每个人都会犯错,我们可以反思自己的行为,但不能否定自己的人生。
2)敢于表达
在经历创伤时,我们往往会封闭自己,不愿表达内心的感受,这样会进一步让自己陷在悲伤中无法自拔。我们需要向周围的家人、朋友和同事敞开心扉,把痛苦的情绪通过倾诉流淌出来,这样就能逐渐减轻悲伤程度。
谢丽尔就曾在脸书写下长文,在文章最后,她答应死去丈夫大卫会好好照顾自己和孩子,会把自己的PlanB好好计划起来,同时也会用一辈子来怀念他。
3)书写日记
通过书写日记的方法,我们的负面情绪也可以得到缓解。在书写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感受变成文字表达出来,可以帮助我们梳理过往,分辨是非,自我反思,得到心灵疗愈的效果。
即使经历毁灭性的打击和不幸,我们仍旧可以通过复原力,找到新的人生意义,学会感恩,获得成长。
总之,在任何时刻都要拥有重新开始的勇气。
3.学会坚毅(Grit)
虽然“殉情”是冲动造成的后果,但是根本原因还在于生活让她他们感到绝望了,失去了继续活下去的勇气。
其实,除了殉情,还有另外一种更为积极的、可以证明爱情的方法,那就是谢丽尔的所作所为,勇敢选择活下来,替死去的丈夫照顾其家人和孩子,并用一生去怀念他。既然没有人要你Ijumpyoujump,何必放弃宝贵生命和体验短暂且美好生命的机会呢?!
要知道,在成长的岁月里,吃苦是最好的养分,它所提供的价值是无穷无尽的,值得你用一生来吸收。感觉痛时,保有坚毅就一定能够挺过去。
那么什么是坚毅(Grit)呢?
美籍亚裔心理学家、宾夕法尼亚大学副教授AngelaLeeDuckworth将其发表于年、原名为“自制力完胜智商,预示青少年未来学业表现”(Self-disciplineoutdoesIQinpredictingacademicperformanceofadolescents)的研究成果,更名为GritResearch。
Grit可译为“坚毅”,但其涵义远比毅力、勤勉、坚强都要丰富得多。Grit是对长期目标的持续激情及持久耐力,是不忘初衷、专注投入、坚持不懈,是一种包涵了自我激励、自我约束和自我调整的性格特征。
Angela在年TED演讲时,给出了坚毅Grit的定义:“向着长期的目标,坚持自己的激情,即便历经失败,依然能够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这种品质就叫做坚毅,”
被我迫成为单亲妈妈的谢丽尔,带着两个年幼的孩子,一边忙事业,一边照顾孩子和处理家庭事务。一开始她很不适应,也感觉忙不过来,因为这些事情和重任之前几乎都是她的丈夫大卫担任的。但她很快把自己调整过来,在创伤中步步成长。
之后,她还与心理学家好友亚当合著了新书《选项B:直面逆境,培养复原力,寻获喜悦》(OptionB:FacingAdversity,BuildingResilience,andFindingJoy)。
谢丽尔在伯克利大学演讲时说:“最终塑造我们的,是我们所经历的那些艰难时光,而非浮名虚利。我们所经历的每一次挫折,都会在灵魂深处种下坚韧的种子。我们记忆深处的每一次苦难,都会在日后成为支撑我们走下去的力量。”
所以,不要惧怕任何变故,不要原地踏步和纠结;要敢于面对,敢于向前迈步、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和失败。只有这样才能重新找回失去的快乐和幸福,成为自己心中的英雄!
尼采不是说过:“那些杀不死我的,必将使我更强大。”
4.人活一世,要有担当
有个网友对跳楼轻生女子的行为这样评论到:
“说句不敬的话,有什么悲痛。留下年幼小孩在世上受苦,不为父母!抛下年迈双方父母亲孤老无养,愧为人子。”
的确,人活一世,一定要有担当。担当是一种勇气、一种品质,更是人最大的教养!
孟子说:“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
担当首先要独善其身,担负起自己的一言一行,担负起自己生命的重量。其次就是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包括孝敬父母、对伴侣忠诚、善于教子、勤俭节约、恪守家训、认真工作、诚实守信;在责任面前不回避,不推诿,不退缩,而是想办法去解决。
香港电台知名主持人梁继璋在世的最后日子里给儿子写的一封信中,有一段是这样写的:“你可以要求自己守信,但不能要求别人守信;你可以要求自己对别人好,但不能期待人家对你好。你怎样对人,并不代表人家就会怎样对你。如果看不透这一点,你只会徒添不必要的烦恼。…亲人只有一次的缘分,无论这辈子我和你会相处多久,你一定要珍惜共聚的时光,下辈子,无论我们爱与不爱,都不会再相见。”
过去的终将过去,未来无法预知,只有现在才是可以把握的。谁也不知道意外和明天哪个先到来。因此,珍惜当下的相守,给予家人更多的关爱和陪伴。
特蕾莎修女说过一句非常经典的名言:“真正意义上的爱,既是爱自己,也是爱别人。爱生命里一切需要爱的事物,无需理由。哪怕生命微小到只是一根细小的灯芯,燃烧了,就能照亮自己,也能照亮他人。甚至,你还可以尝试去照亮一个世界。”
生活不可能十全十美,人世间一切存在都是过客,包括真挚的爱情。所以随缘尽力就好,千万别想不开。
做到:“不畏将来,不念过往,如此,安好。”(丰子恺《不宠无惊过一生》)
安娜·昆德兰在《快乐生活小指南》(AShortGuidetoaHappyLife)中说,“对于自己的生活,你才是世上唯一一个享有监护权的人。你独特的生活。你完整的生活。而不仅仅是你书桌边的生活、大巴上的生活、小轿车里的生活或者电脑边的生活。生活不仅仅关乎头脑,而是关乎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