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在演化中创造了一个能够部分理解它的物种:人类。
从混沌初开到航天时代,作为唯一已知的智能生命,人利用各种工具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实现了物种的延续与文明的进化。
然而,在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为什么还要派人上天?人和机器在太空任务中如何协同工作?作为有人参与的航天活动,载人航天怎样注入与升华“人”之价值?
载人航天是多个系统组成的复杂工程,也是由人、机和空间环境建构的系统工程。在体现国家意志、振奋民族精神、推动科技进步和延续未来文明的维度之外,本文从空间站工程师的视角谈谈人在太空的作用,以及载人航天为满足人在太空需求而进行的系统设计。
人之珍贵,万物难以替代;以人为本,航天始于初心。
上篇
不可替代的人:智能物种的地外使命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早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总结了骡马、舟船等工具对人类能力的极大延伸。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能够利用的工具进一步发展为自动化设备、机器人、人工智能等(本文以广义的“机器”一词概括)。机器的应用并未取代人力,而是催生了专业分工、产业链条、第三方服务众多领域的更多岗位。
站在太空时代的开端,航天先驱者冯·布劳恩认为,空间站里人的一项主要任务是更换相机胶片。今天,无论对地对天观测都已经不使用胶片了,但人在太空不仅没有失业,反而有了更多、更复杂、更有意义的工作,甚至连航天员职业都细分出了科学家、工程师等更多岗位。
机器能替代人吗?这个新鲜而古老的话题其实早已有了答案。几百年来,从地球到天外,技术不断进步,但人能做的工作超越了同时代的机器能力,或者是在当时代机器能力的基础上又有了更高的需求,可以在机器补充或替代部分人力劳动的同时腾出手和脑去做更“高级”的事。“高级”是相对时代而言的,而人所拥有独一无二的超越机器的能力是与时代无关的,因此载人航天也永远是以“人”为设计起点的。
▲年的航天飞机STS41-D任务中,航天员MichaelL.Coats从卡住的IMAX摄像机中取出胶卷。(图源:Space.